感冒就用抗生素吃剩的还留给家人?你真的会吃药吗 健康要闻-健康养生 季晔 2544937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感冒就用抗生素吃剩的还留给家人?你真的会吃药吗 健康要闻-健康养生 季晔 254493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健康养生 > 健康要闻

感冒就用抗生素吃剩的还留给家人?你真的会吃药吗

2017-11-21 09:03 | 来源: 广西新闻网

  你真的会吃药吗?

  30名受访者都曾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自行购买过抗生素

  感冒就用抗生素

  吃剩的还留给家人?

  医生:抗生素不能当万能药,服用抗生素务必遵医嘱

  广西新闻网

  -当代生活报记者 陈佳嘉

  核心提示

  作为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现之一,抗生素从曾经致命的感染中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使复杂的手术不再困难。然而由于人们的过度使用或误用,抗菌药物正在迅速失去效力。每年11月的第三周,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提高抗生素认识周”,今年的主题是“服用抗生素前要咨询合格医务人员”。

  近日,记者针对“抗生素认知”在南宁对30名市民进行了调查,看看大家对于抗生素有着什么样的看法。

  调查

  没有处方自行购买抗生素很常见

  记者对30名市民做了调查,全部受访者表示曾经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自行购买抗生素;26名受访者曾将自己吃剩下的抗生素分享给自己的家庭成员;11人在患感冒时,会要求医生开抗生素。

  在调查中,大家最为熟悉的抗生素主要有: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诺氟沙星。23名受访者对于青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土霉素、四环素等是否属于抗生素,并不是很清楚。

  而22名受访者在感冒、咽喉疼痛、发烧时,在没有到医院就医或做任何检查的情况下,就自行使用抗生素。25名受访者并不清楚抗生素的使用周期,仅凭服用后的效果作为停药依据。27名受访者知道头孢菌素类有代数上的区别,但无法辨别每一代头孢的作用,仅认为代数越新效果越好,或治疗范围越广。

  此外,对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27名受访者认为最大的危害就是耐药性;21名受访者认为除了耐药性外,对肠道菌群的破坏也是危害之一。

  医学专家表示,抗生素有自己的抗菌谱,每种抗生素使用的范围是不一样的,患者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医嘱正确使用,不能仅凭药品说明书,或者是上网搜索信息来使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可以降低抗菌药物疗效、诱导细菌产生耐药、导致人体健康损害等问题。在不必要时使用抗生素会加剧抗生素耐药性,而且抗生素耐药感染较为复杂、较难医治,任何年龄的任何人都可能会受到影响。

  提醒

  口服抗生素时别吃芹菜等食物

  11月20日,记者以家中孩子感冒为由,在东葛路上一家连锁药店中购买一款阿莫西林颗粒。销售员在拿药时只简单地询问“喉咙疼吗,发烧吗”便将药卖给记者。当记者问及“阿莫西林与头孢类该如何选择”,销售员回答都可以使用。

  比起滥用抗生素,小玥妈妈则是另一个极端。“每次带孩子到医院看感冒或发烧,我都提前跟医生说,我们不用抗生素”小玥妈妈说,媒体上经常提起抗生素的滥用,所以她都给孩子使用中成药或者中药。

  广西民族医院药剂科主任陆海鹏介绍:“在临床上,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感冒、发烧、腹泻等儿童常见病,抗生素都有较明确的使用规范。”对于患重感冒的儿童,医生会结合血常规检查来初步判断病因,如果检查结果提示是细菌感染引起,医生会根据临床经验,选择使用抗生素药物。同样,对于腹泻次数较多的孩子,医生常要求化验大便常规,如果检查结果显示是细菌性肠炎所致,也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所以家长们也没有必要完全拒绝抗生素的使用,但使用抗生素前要咨询合格的医务人员。

  此外,使用抗生素时应该注意,如阿莫西林可被芹菜、韭菜等食物的纤维吸收,从而减少其在胃肠道的浓度,所以口服该药时最好空腹。多西环素片和钙片同时服用时,既影响多西环素片的吸收,也影响钙片的吸收。就医时,患者应主动咨询医生或药师所服抗生素有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若服药时出现红疹、瘙痒、严重腹泻等不适,应暂停用药并尽快就医。

  知多点

  如何识别常用抗生素

  1.名字中带(头孢)

  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拉定、头孢地尼、头孢曲松、头孢哌酮

  2.名字中带(西林)

  青霉素类药物:阿莫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

  3.名字中带(霉素)

  各种抗生素都有用这个词: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罗红霉素、红霉素

  4.名字中带(磺胺)

  磺胺类抗生: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米隆等

  5.名字中带(环素)

  四环素类药品:如四环素、土霉素、地美环素、美他环素等

  6.名字中带(沙星)

  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7.名字中带(培南)

  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等

  抗生素并不等同于消炎药

  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副主任杨周生称,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可以是感染引起的,如咽喉炎,扁桃体炎等;也可以不是感染引起的,如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等。前者可用抗生素治疗,主要通过杀灭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而起到消炎的作用,而后者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或选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主要是改善症状。

  抗生素并非越新越好

  据了解,每种抗生素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有的老药疗效肯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如红霉素,它对于军团菌(细菌中的一员)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这些病的效果就不如红霉素。所以,不要认为抗生素越贵越好,越新越好。

  不要一感冒就用抗生素

  杨周生介绍,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生活中95%以上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对于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后在药店购买感冒药的同时,会习惯性地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病毒性感冒早期使用抗生素既是浪费也是滥用,还会增加细菌的抗药性,给下次细菌来袭敞开大门。不过,如果病毒性感冒引起了气管炎、肺炎等由细菌引发的炎症,或者患上的是细菌性感冒,则需要使用抗生素。

  在我们使用抗生素前,应当有这样一个意识,先去医院做个血常规检查,若是病毒感染,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者偏低,而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往往会升高,所以要确定有细菌感染时再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不能发烧就用抗生素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发热,对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如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等或风湿病等引起的发热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有害无益的。此外,即使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应由医生做出专业判断后再用药。

  不要认为广谱一定优于窄谱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抗菌范围广,患者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耐药、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主要适用于未明确感染原的重症感染。如果通过实验室检查能够明确致病微生物,则最好选用针对性强的窄谱抗生素,否则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不要认为抗生素种类越多越有效

  一般来说,如果单用一种抗生素能覆盖病原菌,则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比如: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扁桃体炎,单用青霉素治疗或者头孢菌素类药物即可达到较好治疗效果,联合使用其他药物,不仅不能增加疗效,有的还可能降低疗效,甚至导致一些毒副作用或者诱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也越高。

  不能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起效有一个时间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抗生素起效的时间一般是2~3天,连续使用3天后无效或者疗效欠佳才考虑更换其他的抗生素。频繁更换药物,既会伤害身体也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不能一旦有效就停药

  此外,杨周生还提醒,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有可能根本看不到效果;即便见效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疗程。如果有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的作怪而反弹,这时又需要再次用药,如此反反复复,更易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性。

  相关新闻:

  你真的会吃药吗?

  存在多重用药、不当用药、用药不足等问题

  老年人用药不合理有可能致命

  有病吃药,正常。但是有病猛吃药,不仅不正常,还可能带来麻烦。针对老年人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最近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牵头联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药学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与老年痴呆专业委员会,四大学会共同修订了《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目录》。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合理用药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宣武医院药学部教授王育琴介绍,目前老年人用药面临着多重用药、用药不足、顺应性差和不适当用药等问题。

  不按医嘱用药

  退烧药吃出了消化道出血

  用药依从性不好,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现有的研究数据表明,老年人群中,用药依从性差的发生率为50%,也就是说有一半的老年人都不按照医嘱用药。这其中,有一部分老年人是因为记忆力不好导致“忘了吃药”,“吃两天、忘三天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老年人能每天坚持吃药,但吃了上顿就忘了下顿”。

  王育琴说,除了忘记吃药外,还有些老年人得病后想好得快些,擅自增加药量,“这其实非常危险。”“以发烧这件事来说,老人感冒发烧后,老人或者儿女担心长时间发烧引起肺炎,就会擅自增加退烧药的用量。”王育琴曾经遇到一个老年人,他发烧后服用了布洛芬,但退烧的速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于是老人就把一天服用量不能超过4次的布洛芬,擅自增加到一天6次,导致消化道出血。

  在老年人群中,还有一种更常见的被滥用药物,这就是安定类药物。“老年人睡眠不好,会想到吃片安定类药物来帮助睡眠。”王育琴说,有一位80岁的老人,睡前吃了一片安定,然后他迷迷糊糊睡着了;睡了两个小时,老人醒了,发现自己又睡不着了,于是,他再次服用了一片安定。“安定具有镇静作用,过量服用会产生宿醉效应。”第二天早上,老人起床后准备去洗手间,但人就像喝醉了酒还没有醒酒,走路深一脚浅一脚,“才走了五六步就摔倒了,而且摔成了骨折,被送到医院做了手术。”

  还有的老年人是因为理解能力下降,出现了用药风险。“有些错误在年轻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但在老年人群中,的的确确存在。”王育琴介绍说,曾经有一位老年男患者,误把外用的0.5%碘伏当成咳嗽水喝了下去,原来是因为碘伏的药瓶和咳嗽水的药瓶乍看起来差不多。后来,这位老年患者接受洗胃治疗。“这提示我们,即使在家中,老年人也有可能出现外用药内服的情况,这就需要老人的子女或照看者多关注、多提醒。”

  把药当饭吃

  有老人每天竟吃53种药

  北京市宣武医院曾经牵头在我国6个城市的72家医疗机构进行了老年患者药品处方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涵盖了近300万张门急诊处方。在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目前我国老年患者门急诊平均用药品种数为1到15种。其中,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的处方达到15.81%。老年人服用药物的品种是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处方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药品数量每增加一种,潜在不适当用药处方率就会增加4倍。

  王育琴说,现在老年人普遍患有多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服用各种药物。这其中,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有的老年人认为多吃药病才能好,要“小病大养”。其实,“共病”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目前老年人的共病率已经超过了60%。共病,也就是一个人存在2种或2种以上慢性医疗状况,既包括躯体疾病和老年综合征,也包括精神方面的问题,彼此之间可能互相关联或不关联,都会造成相互影响。

  曾经有一位79岁的老先生去医院会诊,他有20年的高血压病史,15年的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的病史也都超过10年,左眼有黄斑变性,听力有所下降,沟通存在一定的困难,夜尿频繁,检查发现有前列腺肥大的情况,以前还得过痔疮,现在经常便秘,走路时觉得腿部力量不够;最近这段时间还出现了记忆力下降……这位老年人按照不同的学科来看,至少患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疾病,还有老年退行性关节炎、泌尿外科系统疾病、眼科疾病、耳鼻喉科疾病……此外,还有神经衰弱、失眠等情况。老人到不同的科室开了很多药品,但仍然对医生的治疗不满意,觉得应该吃更多的药。

  王育琴说,一个老年人服用几种药品的情况很常见,但也有特别极端的例子:有位老人最多时,每天要服用53种药品。医生提建议,希望他能减少用药,但是老人不但不同意,还非常生气,认为医务人员对他的病情不够重视,剥夺了他治疗疾病的权利。老人固执地认为只有多吃药,才能把病吃回去。“我都不敢想象,他每天是怎么把这么多种药吃下去的。”

  担心药物副作用

  女儿让母亲用“盐水泡脚”治高血压

  有人不吃药就不踏实,也有人吃了药就不踏实。王育琴发现,临床上有很多老年人特别“恐惧”吃药,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会影响自己的健康,担心有些药品一旦吃了就需要“终身服药”,仿佛被药物“控制”住了,“这也是老年人用药常见的误区。”

  75岁的陈阿姨最近患上了高血压,对于她这个年龄的人来说,高血压属于常见病,而且发病率比较高,目前有多种药品可以帮助老年人控制血压。但陈阿姨自己不想吃药,“我听别人说,降压药吃上就不能停,要终身服药,这太可怕了。”不仅陈阿姨这样认为,她50岁的女儿也这样认为。为此,女儿到处找偏方,最后决定让妈妈每天用“盐水泡脚”的方法来治疗高血压。当然,这个办法没有让陈阿姨的高血压得到根治。

  王育琴说,药品说明书上都会写明药品的副作用,药品也的确有副作用。但是要科学看待副作用,如果因为可能的副作用不用药,导致病情加重,得不偿失。

  除了不敢用药之外,还有老年人存在用药不足的情况。王育琴介绍说,用药不足最常见的就是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往往注重补钙,但忽视了补充维生素D;或者在补钙的同时,没有服用治疗骨质疏松的其他药物。这样用药,虽然每天在补钙,但少了维生素D,钙质难以吸收;只注重补钙,但没有使用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些情况都属于用药不足。”

  相关新闻

  1/7的老年人死于不合理用药

  今年3月,在患者安全全球部级峰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推出全球患者安全第三个挑战——“无伤害用药”,要求在今后的5年内,将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降低50%。在此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开展了一项运动,旨在提高公众对药物使用的安全问题以及对使用更安全药物方面的认知水平。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02亿。老年患者一般都有多种疾病,用药多而重复;而且老年人的肝肾功能降低,药物消除减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4年)显示,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比例达19.9%,有临床资料表明,服用5种以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在6%至8%,服用6至10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将增至40%。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全球有1/7的老年人不是死于自然衰老或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

  潜在不适当用药是指此类药物的潜在不良反应风险超过预期获益,是一类高风险药物。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可增加老年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及住院风险。王育琴表示,老年人用药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综合问题,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兼顾老年人多方面的特点。

  此次修订的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目录列举了72种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及每种药物存在的风险隐患和评级,并分为35类高风险药物(老年人需避免应用)和37类低风险药物(老年人需慎用)。比如,风险强度高(平均数)的药物有神经系统用药劳拉西泮,风险点为神经系统不良反应(镇静时间延长、健忘、共济失调、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跌倒、低血压、呼吸抑制;心血管系统用药利血平,风险点为神经系统不良反应(镇静、抑郁、嗜睡)、体位性低血压、胃肠功能紊乱;血液系统用药华法林,风险点为个体差异大、蛋白结合率高、过量易致大出血等。医师、药师在临床中可根据药物的风险点和风险强度,并结合老年人的疾病状态,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

编辑: 季晔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